看完电影之后找到法国版海报,两张都很喜欢,一同放在这儿。原版封面不知为何让我想起老舍,有那么点《骆驼祥子》和《茶馆》的感觉。另一点让我费解的是字体,好奇“男女”为何要用类似篆书的字体,弄得跟鼎似的,兴许是为了和饮食呼应?再说法语版海报。标题大改动,salé sucré意味咸甜,既代表了食物的味道,又暗示了生活的现实-有咸有甜,有滋有味。不知道这部电影在以本国饮食文化为傲的法国反响如何。不同于法式大餐的精致,中式大餐,特别是中式家庭大餐,似乎更有人情味儿。
这部电影故事紧凑,情节跌宕,加之国色天香的美食制作/陈列画面,颇居观赏性。(下面讲的内容涉及剧透,图片为分割线)
片头是大厨展示眼花缭乱的技艺,精准快速的刀法,恰到好处的火候,让人以为这是一部寻常的美食AV。可是随着情节发展,这部片子越来越有人情味。父亲希望女儿们守在自己身边,于是用每周固定的家宴把大家召集在一起。丰盛的菜肴变成一种负担,女儿们面对一桌的菜怎么也提不起胃口,让屏幕前的我好生着急。大家心里装着各自的心事,情情爱爱惹人烦。
之后家里发生一些列变故:小女儿出嫁搬走,大女儿终于有了爱人,二女儿即将飞去阿姆斯特丹工作,最要命的是大厨失去了味觉。虽然大厨凭借一身的本领已经不需要味觉来判断菜的好坏,这件事对他打击依旧很大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,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一股脑发生,把一个勉强平衡的家弄得支离破碎。二女儿得知父亲得了心脏病以后终究留了下来。故事以大厨喝了女儿做的汤之后恢复味觉为结局,说不上大团圆,却也暖人心。他恢复的不仅仅是味觉,更是对浓浓人情味的感知力。
很喜欢大厨为小姑娘做午餐便当的桥段。他这么积极得为她做便当,除却对她的疼爱之外,也是因为他能感到被人需要。对一个厨师来说,还有什么比食客的肯定更开心的呢。他在女儿们那儿丢掉的亲情在小女孩这儿得到一点儿补偿,所以才这么坚持。
除却精神内涵,这部电影在选角色和造型上也下足了功夫。时隔多年再看吴倩莲还是觉得美如仙,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。二十年前的简单清爽妆容把她的精致的五官衬托得恰到好处,和菜肴一样越看越有味。
是一部值得看第二三四遍的电影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